姓名介绍

吕氏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姓氏群体。在2007年和2010年**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,在**省排名第二十六位,在2018年**姓氏排行第四十位。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,占**人口总数的0.44*左右。吕姓在**国内分布以安徽、山东、河南、山西、浙江、福建为*,其中河南、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 31*,其次为广东、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广西、江西、**等省。

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,因居姜水流域,故以姜为姓。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,与黄帝部族杂处,分为四支胞族(即四岳),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,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,为大禹“心吕之臣(心腹重臣)”,故封之为吕侯,商、周两代均为诸侯国,春秋初年(前680年),吕国被楚国所灭,其后,子孙以国为氏,散居于韩、魏、齐、鲁之地,史称吕姓**,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。

吕姓历史发展

吕姓姓氏源流

源流一

吕姓图腾 源于姜姓,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,属于以帝王赐氏、部族名、国名、居邑名为氏。其始祖为伯夷。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,因居姜水流域,因以之为姓,称姜姓。帝舜时,姜姓后裔伯夷为掌管礼仪的秩宗,帮助舜治理部落联盟,很有政绩。禹代行天子时,伯夷尽心辅弼,成为禹之心腹,组成了一个彊域不过七十里地的侯爵国,伯夷是吕国**代吕侯,为吕氏始祖。在夏商周时,吕国都是诸侯国。商末,伯夷后三十七世苗裔太公望吕尚辅助文王武王建立周朝,因功勋首封太公吕尚于营丘,曰齐国。后太公之子丁公吕及即位,春秋战国时代,古吕国和齐国并存了三百余年,到吕尚的**2世孙齐桓公吕小白时,楚文王发兵北上(公元前679年),借道南阳邓国,攻打南阳古申国。申国被楚国灭掉之后,位居申国以西的吕国人,惧怕楚国发兵来攻,一大部人东迁新蔡,建立了新的吕国,史称东吕国。

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,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,形成吕氏的主脉。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,其裔孙分别以吕、齐为姓氏,称吕氏、齐氏、姜氏等,散居于韩、魏、齐、鲁之地,史称吕氏**,是为南阳吕氏。吕氏族**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。

据史载今河南安阳往北一部分吕姓出自高姓。

源流二

出自姬姓魏氏。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外逃,追随人员中有个叫魏犨的人,又称魏武子。重耳回晋国当上国君后,便封魏犨为大夫、魏犨的儿子魏锜在吕、厨两地有封地,大家就叫他为吕锜。吕锜的子孙就以封地为氏,称吕氏。  

据《姓源》及《通志·氏族略》所载,春秋时晋国有吕氏,系从魏氏分化而来。山西的吕人故地,被晋国所并,晋侯*此地作为封邑,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。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,姬姓,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,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。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:“州西三里,故吕乡,晋吕甥邑也,今有吕陂,在州西南十里,亦以吕甥名,隋因置吕州。”吕邑后被晋并吞,吕甥后代以邑为氏,形成吕姓。是为山西吕氏。

源流三

出自少数民族改姓。

1、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,实行汉化,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、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。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。  

郑樵《通志·氏族略》载,鲜卑族原有叱吕氏、俟吕陵氏等复姓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,*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,叱吕氏改为吕姓。后周时,又*俟吕陵氏,改为吕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中所列比邱氏、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。

2、在今黎族、仫佬族、土族、蒙古族、土家族、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,均有吕氏族人分布,属于汉化改姓为吕氏。其来源大多是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****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,流改为汉姓吕氏。

其他源流说

源于任姓,属于任氏分封之国,据《左传》:任姓,谢、章、薛、舒、吕、祝、终、泉、毕、过。言此十国皆任姓也。

任姓,黄帝*小儿子之姓,分封在任国,任氏势力扩张,建立起来十个小国,毕为其中之一。

西周初期,有谢氏、章氏、薛氏、舒氏、吕氏、祝氏、终氏、泉氏、毕氏、过氏这十个姓氏,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,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。又据《左传》上有一句话说:“不敢与诸任齿”,其中所谓的“诸任”,指的就是这十个姓氏,为西周贵族大姓,因此不甘与其争辩,可见当时任氏氏族的显赫。

吕姓得姓始祖

吕姓始祖为伯夷的裔孙,为姜姓,是四岳的始祖。他因助夏禹治水有功,被封为吕侯,建立姜姓诸侯国吕国(国都在今河南南阳)。春秋时,吕国被楚国所并,其后裔子孙以国为氏,称吕氏,史称吕姓**。尊伯夷为**始祖。

伯夷

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,因居姜水流域,故以姜为姓。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,与黄帝部族杂处,分为四支胞族(即四岳),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,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,为大禹“心吕之臣(心腹重臣)”,故封之为吕侯,,商、周两代均为诸侯国,春秋初年(公元前680年),吕国被楚国所灭,其后,子孙以国为氏,散居于韩、魏、齐、鲁之地,史称吕姓**,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。

吕姓传播迁徙

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南阳西一带,西周、春秋、战国时期,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、及山东东平、寿张,安徽寿县、凤台县等地。

春秋以前

4000多年前,出自姜姓部落的伯夷有吕国,吕国被灭后,伯夷的部份子孙以国为氏,始有吕这个姓氏。(注意是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子孙,伯夷的其它后裔以齐、许、申······等为氏),当时,不仅姓的名称数量少,氏的名称数量也不多,吕氏作为姓下的分氏,是**历史上出现*早的氏之一。

随着历史进程,到商周时代,伯夷这部份以吕为氏的后裔,又一次分化吕这个大氏为众多小氏,先后易吕氏改用其它字作氏名。从资料可查到的,到西周时期只有姜尚一个人在继续使用吕作氏,称姜姓吕氏名尚(2600年前源自姬姓的吕锜一族,也开始用吕作氏在河东郡繁衍生息,这支吕的后裔一部分人以后又改用另外的字作氏,另一部份继续用吕作氏的后代随着时间的流失,上溯找不到其准确的传系后,就认吕尚为祖源,溶入到现今的吕姓中)。

秦朝时期

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,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*为旺盛,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。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、山西、山东等地,并散居于**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。其中,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,到了魏晋南北朝时,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。吕姓南迁始于汉代,或迁浙江,或迁江苏,还有迁湖北、云南、四川一带的。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,其后在**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,一是金华吕氏,奉吕谦为始祖,另一是**吕氏。

两汉时期

西汉末年,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(今山东日照西)。东汉后期,政治黑暗,宦官专权,为政酷烈,民不聊生。东汉时,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(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西)。东汉末年,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。

两宋时期

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,在此期间,涌现出许多的吕姓***思想家,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。也确立了其在**的大姓地位。宋初,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《百家姓》中,吕姓名列22位。

****

吕姓分布 **吕姓从大陆迁居而来,始于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,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*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。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。吕祖谦之后,由浙江省金华移居贵州,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,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,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。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,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,以台北县为*多,其次为嘉义县。1895年**占据**时,曾**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**姓,直到1945年**光复后,**吕姓才恢复祖姓。1949年,***政权退守**时,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,扩大了吕姓人数。

播迁海外

从明末起,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,冒险闯“南洋”,这中间就有吕姓。19世纪末期,贫苦百姓前往**、加拿大者甚多,吕姓随之到了美洲。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,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。海外吕姓以****为集中。  

吕姓宗族特征

1、吕姓作为**一大姓氏,名人辈出,各行各业均有吕姓锋芒毕露者。三国人物吕蒙、吕布更是人们耳*能详的杰出人物。

2、吕姓字行辈份亦尽显其家族特征。如清代吕国泰所纂《吕氏族谱》中载有山东吕姓一支字行为:“巩丰仕贤,树桂诒玖,怀国安邦。”  

吕姓姓氏文化

吕姓郡望堂号

郡望

河东郡:秦置河东郡,治所在安邑(今山西省夏县西北),辖晋西南地区。东晋在蒲坂(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,按即刘裕灭后秦时)。隋唐为蒲州河东郡。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。明并河东县入蒲州。

淮南郡:汉曾置淮南国,治六安(今安徽省六安北),后迁寿春(今寿县)。魏亦曾置淮南国,后为淮南郡,辖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。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(唐为寿州寿春郡)。

东平郡:汉有东平国,南朝为郡,治无盐(今山东省东平东)。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,治须昌,在今东平西北。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,治须城,即今东平。明清为州。**改县。

金华郡:元末,朱元璋取婺州路,改为宁越府,旋改金华府,治金华(今属浙江省)。**废府。

**郡:唐·开元六年(718年)析南安县东南地置**县县。泉州州治与**县县治同地。此时泉州领**、南安、莆田、龙溪、清源(今仙游县)五县。治所在今福建省东南沿海,**下游。

堂号

吕姓堂号有:“河东堂”、“渭滨堂”、“东莱堂”、“锦上堂”、“明烟堂”、“敬和堂”、“三相堂”、“著存堂”等。  

吕姓家谱文献

时间

书名

作者

籍贯

卷数及版画

藏地

清光绪四年(1878年)

《吕氏宗谱》

吕贽庭、吕继午

江苏武进昆陵

共二十二卷,首末各一卷

苏州大学图书馆等

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

《吕氏宗谱》

吕铭

余姚(今属浙江)

共八卷,卷首一卷

**六年(1917年)

《吕氏续印宗谱》

吕贤铭

旌德(今属安徽)

共十四卷

**二十一年(1932年)

《吕氏宗谱》

吕锡祥、吕凤歧

新安(今属河南)

刻本复印

**十九年(1930年)

《吕氏宗谱》

吕秋泉、吕培成

铅印

**初年

《吕氏族谱》

刻本

**十年(1921年)

《吕氏重修宗谱》

吕光琦

河南

共六卷,卷首一卷

明万历二年、崇祯十一年等

《吕氏家谱》

山东巨野

共八卷  

清光绪二十六年(公元1900年)

《吕**族谱》

江永昌

福建上杭溪南

木刻活字印本

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

清康熙三十六年(公元1697年)

《吕氏家谱》

吕一纶、吕常

山西临晋

木刻活字印本四册

**东京国立***、**犹他州家谱学会

清道光二十年(公元1840年)

《吕氏谱》

吕子珊、吕佶孙

江苏武进毘陵

十八卷,木刻活字印本

****图书馆、辽宁省图书馆

清同治五年(公元1866年)

《吕氏族谱》

四川宣汉

木刻活字印本

四川省宣汉县档案馆

**三十七年(公元1948年)

《吕氏族谱》

吕日知

陕西泾阳船头村

石印本一册

****图书馆

清康熙年间

《吕氏族谱》

吕呜恭、吕懿历

河东

仅存**卷、第三至二十七卷

****图书馆

清乾隆五十四年(公元1789年)

《吕氏族谱》

吕志曾

南渡

十二卷,木刻活字印本

北京大学图书馆

清嘉庆十四年(公元1809年)

《吕氏重修宗谱》

吕楷

二卷,木刻活字印本两册

****图书馆

吕姓宗祠对联

宗祠

吕氏宗祠是由明清之际江南**理学家、文学家吕留良的后人所建。位于齐齐哈尔市今建华区西二道街北段路西,坐北朝南,青砖灰瓦,古朴典雅,是典型的清代建筑。

对联

四言通用联

立朝正色,夹袋储才。

——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

上联典指北宋吕公著历仁宗、英宗两朝,立朝正色。下联典指北宋吕蒙正,衣服袋中有名册,分列人才,次第荐用。

岳阳仙客,渭水耆英。

——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

上联典指唐代京兆人吕洞宾,名岩,号纯阳子,相传为京兆人。会昌年间两举进士不第,浪游江湖,遇钟离权得到丹诀,曾修道于终南山,有剑术,后游历各地,自称回**。传说他曾在岳阳弄鹤,江淮斩蛟,客店醉酒,百余岁而童颜。元代时封为“纯阳演政警化孕佑帝君”,通称“吕祖”。道教全真道尊他为北五祖之一,又传为道教八仙之一。下联典指西周初年大臣吕尚,姜姓吕氏名望,字尚父,官太师,辅佐武王灭商有功,受封于齐,为齐国始祖。因东方夷族曾跟从武庚和三监叛乱,成王授予他征讨周围地区之权。相传文王*要出猎时,占卜的人说:您*得到非龙非熊非罴的猎物,可作霸王的辅佐。文王果然在渭水之滨遇到了正在垂钓的姜尚。他已经八十多岁,被文王立为师。

尚父世泽,海陵家声。

——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

全联典指周·吕尚,即姜子牙。武王尊之为“师尚父”。

性严有法,拳勇留名。

——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

上联典指北宋吕公著之妻,性严有法,教子成名。下联典指清吕留良,字晚村,因文字狱阖门**,*遗女吕四娘得脱,练习拳勇,号为“女侠”。

五言通用联

渭水源流远,河东世泽长。

——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

此联采用安徽省旌德县洪川吕氏宗祠联。全联典指吕姓的郡望和堂号,上联说西周吕尚。下联说当地吕氏。

济世交中散,擅书登瀛洲。

——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

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东平人吕安,字仲悌,有济世念头。与中散大夫嵇康关系很好,想念他时,相隔千里也要*人驾车前往。一次,访嵇康时,恰巧不在,嵇康的儿子出来迎接,他并不进去,在门上写了个“鳯”字就走了。嵇康回来见了说:“‘鳯’字就是‘凡鸟’啊!”下联典指唐代泾州人吕向,字子回,学通古今,尤其擅长草书、隶书,能一笔连环写出一百个字。玄宗时召入翰林,后官工部侍郎,为瀛洲十八学士之了。

字林千古典,韵集五卷书。

——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

上联典指晋代文学家吕忱,字伯雍。作《字林》,收字近一万三千个,增补了《说文解字》的疏漏,唐代以前的《说文解字》并重。下联典指晋代音韵学家吕静,为《字林》作者吕忱之弟。他住仿李登《声类》编有《韵集》五卷。

字林千古典,韵集一家言。

——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

同上。

渭水家声远,沣溪世泽长。

——佚名撰吕姓宗族通用联

这幅对联特指生活在渭水、沣河流域一带的姜太公后裔,**至山东、安徽一带后,寄托纪念祖上、怀念家乡的情怀。

___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吕姓

好学家声振,传贤国则昌,发生维效友,积聚作忠良。

这首族谱相传是温仓寿(温太师)当年为白城村吕姓所写。

七言通用联

老弃钓竿荣佐帝,少交中散喜多才。

——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

上联典出西周吕尚,字子牙,俗称姜太公。相传钓于渭水之滨,文王出猎相遇,同载而归。西周初年官太师。辅佐武王灭商有功,封于齐,为周代齐国的始祖。下联典出三国魏东平吕安,有济世之念。少时与才子、中散大夫嵇康友善。

九言及以上通用联

春秋既成,难增减一字;阴阳刻定,悉参订五经。

上联典指战国末秦国大臣吕不韦(?-前135),尝著《吕氏春秋》,置于咸阳之城门,曰:“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”。下联典指唐代太常*士吕才,受诏删寂静阴阳家书,诏颁天下。

夹袋储贤,推圣功之雅量;立朝正色,懔晦叔之遗风。

——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

上联典指北宋大臣吕蒙正(944-1011),字圣功,河南洛阳人。太平兴国进士**。太宗、真宗时三度任宰相,以敢言著称,知人善荐。太宗夸称京城繁盛,他却说城外还有很多因饥寒而死的人。能奖掖后进,衣服袋中有名册,分列各类人才,每遇朝中选贤士,便从夹袋中取出名册推荐。他所推荐的吕夷简、富弼,后来都成了名相。辞官回乡时还以“弭兵省财,古今上策”为言。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吕公著(1018-1089),字晦叔。寿州(今安徽寿县)人,吕夷简的儿子。庆历年间进士,历官颍州通判、天章阁待制兼侍读、蔡州知州,神宗时为翰林学士兼侍读,知开封府,后任御史中丞,修《英宗实录》。反对王安石变法,又弹劾*邪。哲宗时,与司马光等并为宰相,致力于废除新法。司马光死后,他*秉朝政,续废王安石新科举法,位至司空、同平章*国事。立朝正直,办事公正。“懔”,谓严正。

视富贵如浮云,人间清福;寄耕渔以笑咏,隐逸高风。

——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

上联典指唐代京兆人吕洞宾,号纯阳子,两举进士不第,浪游江湖,曾修道于终南山,有剑术,百余岁而童颜。传为八仙之一。下联典指宋代隐士吕徵之,居石山下。

吕氏厥攸居,前五指、后九龙、下有漪流,明知气钟灵在此;宗祠爰得所,左文峰、右笔架、中横玉屿,深思祖笃爱夫斯。

——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

此联为安徽省歙县蜈蚣岭村吕氏宗祠联。上联“五指、九龙”,为当地山名,“漪流”,指当地小溪。下联“文峰、笔架”,为当地山名,“玉屿”,指当地水中小岛。

吕姓姓氏名望

《**人名大辞典》收入了吕姓历代名人250名,占总名人数的0.55*,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七位;吕姓的**文学家占**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.74*,排在第二十八位;吕姓的**医学家占**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.45*,排在第四十九位;吕姓的**美术家占**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.43*,排在第五十五位。

吕姓历史名人

姓名

朝代

贡献

评价/荣誉/职务

籍贯

吕侯(伯夷,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前后)

华夏族尧舜时

辅佐尧舜、分管四岳,助大禹治水

吕姓得姓始祖  

华夏

吕尚(前1156~前1017)

周朝

辅佐六位周王,巩固****

***、*事家和谋略家,齐国始祖

东海海滨

吕不韦(?~前235年)

战国末期

著《吕氏春秋》,杂家代表

商人、***(为秦丞相)、思想家

卫国濮阳

吕臣(?前235~前173)

秦朝

重建张楚政权

秦末农民起义*领,世袭父爵新阳侯

吕雉(前241~前180)

吕母(?~18)

****个农民起义女**

琅琊海曲

吕布(?~198)

名*

五原九原

吕蒙

名*

汝南富陂

吕范(?~228)

三国

东吴名*、大司马

汝南细阳

吕据(父吕范)

吕岱(161~256)

三国·吴

官至大**、大司马

广陵海陵

吕忱

著《字林》

文学家

吕静

著《韵集》

音韵学家

吕洛

北魏

官至羽林中郎*,后封成武侯

代/今蔚县

吕光(337~399)

后凉建立者

前秦*领

略阳

吕永吉

隋文帝时大臣

官至上柱国太尉,被封为刘郡公

吕才

哲学家、音乐家,官至太常*士

*州清平

吕向

善草隶,曾参与《文选》注解

书法家、学者

甘肃泾川

吕洞宾

八仙之一、全真派北五祖之一

吕蒙正(?~1011)

状元、宰相

河南洛阳

吕端(935~1000)

宰相

幽州安次

吕夷简(978~1040)

维护****,子公著、公弼

宰相、*** ,封号“申国公”

寿州

吕公著(1018~1089)

寿州

吕公弼(1007~1073)

都转运使、龙图阁直学士、进枢密使

寿州

吕颐浩(1071~1139)

齐州

吕大防(1027~1097)

京兆蓝田

吕大临(1044~1091)

著古器物图录《考古图》

金石学家,**考古学鼻祖

京兆蓝田

吕惠卿(1032~1111)

王安石变法第二号人物

政治改革家,参知政事(副宰相)

泉州**

吕祖谦(1137~1181)

六世祖为吕公弼

理学大家,与朱熹、张栻齐名

寿州

吕纪

明朝

花鸟画家,官至锦衣卫指挥

浙江鄞县

吕柟(1479~1542)

著有《周易说翼》等。

**理学家。

陕西高陵

吕坤

著有《**语》《吕坤全集》等

文学家、思想家。官刑部左、右侍郎

河南宁陵

吕大器(1586~1649年)

晚明重臣。

遂宁北坝

吕天成

著《曲品》

戏曲理论家

浙江余姚

吕留良(1629~1683)

著述多毁,存《吕晚村先生文集》、《东庄诗存》。

思想家、诗人、时文评论家、出版家

浙江崇德

吕载扬(1752—1825)

清朝

**清朝地方乡绅

浙江缙云

吕天俸

曾剿灭了张格尔叛乱

大*,官至****提督

吕凤子(1886~1959)

创办***早的一所美术专科学校——神州美术院

与齐白石齐名的国画家、美术教育家

吕思勉(1884~1957)

著《白话本国史》等

**近代“史学四大家”之一

江苏常州

吕彦直(1894-1929)  

中山陵的设计者

建筑学家

安徽滁州

吕振羽(1900~1980)

*****主义新史学的***之一

历史学家,有红色教授之誉

湖南邵阳

吕叔湘(1904-1998)

**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

江苏丹阳

吕紫剑(1893-2012)

创编了“八卦浑元养生功”

**武术家,被誉为“长江大侠”

吕姓帝王国君

姓名

民族

籍贯

职位

备注

吕光(337~399)

氐族

略阳人(今甘肃庄浪,一说秦安)

十六国时期后凉建立者

字世明

吕绍(?~399)

氐族

略阳人(今甘肃庄浪)

十六国时后凉第二代皇帝

吕纂(?~401)

氐族

略阳人(今甘肃庄浪)

十六国时后凉第三代皇帝

吕隆(?~416)

氐族

略阳人(今甘肃庄浪)

十六国时后凉末代皇帝

字永基

吕姓**名人

姓名

籍贯

备注

吕正操(1905~2009)

辽宁海城县

上**衔(1955年)

吕展(1919-1997)

湖南平江县

少**衔(1965年晋升)

吕清(1915~)

河南光山县

少**衔(1961年晋升)

吕义山(1912-1991)

山西崞县

少**衔(1964年晋升)

吕仁礼(1916~)

安徽六安

少**衔(1961年晋升)

吕士英(1913-1989)

河北临城县

1964年晋升为少**衔

吕作松(1913~2005)

湖北阳新县

1964年晋升为少**衔

吕炳安(1917-1967)

河北深泽县

1961年晋升为少**衔

吕黎平(1917-2001)

江西兴国县

1961年晋升为少**衔

吕登明(1945~)

山东齐河县

原***成都*区参谋长

吕姓现代名人

姓名

籍贯

职业

备注

吕基文

泰国

泰国前**,现任下议院议长

**、议长  

吕祖善

浙江杭州

曾任**浙江省*副**、浙江省省长

高级工程师

吕福源

黑龙江绥化

首任商务部部长、*组**、**代表、***员

高级工程师

吕志和

广东江门

香港嘉华****有限公司**、香港酒店业主联会**等

石矿大王、酒店大亨等

吕其明

安徽无为

****音乐家,《红旗颂》的作者

曾任上海电影乐团团长  

吕惠生

安徽无为

皖北革***

无为县县长、皖中行政公署主任,吕其明的父亲  

吕乐

广东汕尾

香港**队**侦缉处前总探长

五亿探长称号

吕世杰

河南商丘

**国情研究会副会长

教授、经济学家

吕学樟

**

**世界吕氏宗亲总会理事长

理事长  

吕木龙

泰国吕氏宗亲总会

会长  

吕启泰

马来西亚吕氏工会前**

**  

吕诗澄

**洛杉矶吕氏宗亲会会长

会长  

吕方

香港

歌手

1985年推出个人专辑

吕强  

浙江永康

哈尔斯真空器皿公司董事长,**日用杂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

企业家

吕华强

河南商丘

********乐团大校、队长、书法家、欧阳中石的**

艺术家  

吕薇

浙江杭州

歌手

《春去春来》

吕良伟

广东廉江

演员

《上海滩》

吕颂贤

香港

艺人

**于香港演艺学院

吕继宏

甘肃天水

歌唱家、海政文工团副团长等

“少*”副*级

吕丽萍

北京

演员

《编辑部的故事》

吕一

重庆

演员

**于北京舞蹈学院

吕燕

江西德安

**

**名模

吕建中

**

歌手

TANK

吕淑萍

山东菏泽

编辑

吕中

陕西宝鸡

演员

吕秀莲

福建南靖

**地区前副**人  

早期“**”活跃**

吕型伟

浙江新昌

**教育学会顾问、上海市教育学会名誉会长

吕志涛

新昌

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

吕立春

新昌

**摄影家协会会员、副研究馆员、高级摄影师